在北美读人文硕士的那两年

跟其它院系一样,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但很少有人讨论移民、入籍、买房之类的事。 朋友分享说系里的同学们在申请永居、规划买房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在自己系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话题,但无疑这些内容是踏出系门后到处都听得到的无聊 cliche。
当年脑子一热,去加拿大一所学校读了个极冷门 Arts 专业:German Studies……感受颇值得玩味,记录一下:)

1、系里基本没有中国人。我那届是系里第一次招中国人,至今不知为何,可能教授们想尝尝鲜了。

2、教授比学生多。每年接收学生数量与热门院系比起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由于系里人少,每个教授和每个学生都认识彼此,有很多一对一交流的机会。学生间关系也比较融洽,下课后经常一起去 pub。我不合群,比较少去……

3、课程只有 seminar,没有 lecture。形式为不多于 8 个人围着教授坐在一起讨论一个或多个话题,不能分神一秒钟,否则让谈看法时很容易死。拿过最恐怖的一门课是两个学生围着一位教授讨论德国文学史,从文艺复兴一直研究到二战结束;千万不有人请假不来,否则就剩下一个人跟教授大眼瞪小眼讨论了……每次 seminar 结束都感觉脑细胞死伤无数,需要吃顿好的来缓缓。

4、阅读/写作量大得恐怖。刚开始一个学期感觉没有时间吃饭睡觉,但还是读不完、读不懂教授指定的东西(当然,根本原因是我德语不够好,系里的德国人读起来跟玩儿似的?_?)。压力颇大,感觉跟不上其他人,经常睡不着觉,或是早晨不愿意醒来面对现实。隔壁 French Literature 系的一个小姑娘,当年在浦东机场同行出国时还是个挺水嫩的姑娘,3个月后再见发现其全面内分泌失调,感觉老了 10 岁,直到毕业。

5、系里有一些真正专注于研究的同僚。比如有一位小哥来自加拿大法语区,德语很不好,记得刚入学他只有大概 3000 字的词汇量,但是有很深厚的哲学背景。跟他一起上 seminar,我惊讶地发现每堂课他厚厚的阅读材料上都密密麻麻地记了很多笔记,要知道那些我连读都读不完啊。于是我就问他了。

  • -「你怎么会有时间读完那么多东西呢?而且它们那么难。」

-「我除了每天 45 分钟弹吉他、2 小时晚饭和睡前 1 小时夜宵,其余时间都在阅读。」

-「不会有『很累,想放松一下』的想法吗?」

-「唔,我唯一的烦恼便是想读的太多,可时间不多」。

对了,这位小哥的吉他还弹得非常好,跟他 jam 过几次,感觉不是一个层次的,我很羞愧-_-

6、心态比较不功利。跟其它院系一样,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但很少有人讨论移民、入籍、买房之类的事。 朋友分享说系里的同学们在申请永居、规划买房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在自己系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话题,但无疑这些内容是踏出系门后到处都听得到的无聊 cliche。总觉得这样的一个院系类似于沙漠中的绿洲,城市中的桃花源。大家只想研究研究文史哲,读读书,去去不同的地方,经历不同的文化。30+岁还在读书很平常,Faculty 是典型理想 career path,但是较难。

7、要混出好样子较难。因为 1) 它对语言要求更高,因为涉及的不仅是理解,更是表达。另外,语言学和文学相关的项目,基本都会要求学生掌握除母语和该语言外至少一门第三语言。2)Humanities & Arts 需要留学生在全新的文化中对对另一种或多种文化形态下的事物有比较深的理解,来研究和输出你的成果,难度无疑又增加了。话说回来,从另一角度来研究东西,其实还蛮有意思的。Challenging but interesting.

p.s. 人文社科在全世界高校处境都愈渐尴尬,能带来实在利益的理工商科更容易拿到 funding,几百年前纯粹文理的高等教育理念或许再不会盛行。且上且珍惜吧。



來源: 滴答网

1 个评论

说的都是实在话……文科绝对是给有钱人去读的……而且还要能静下心才能读好~~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