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角:佛系摇滚青年

640-85.jpeg

曾经的老人家们形容摇滚青年是一群无所事事的愤怒小年轻们聚在一起瞎吆喝。

那个时候的他们一定想不到,几十年之后的摇滚青年,依旧摇滚和打破世俗常规,但是多了些许的努力和平静。

青就是这样的,他是我眼中新时代的佛系摇滚青年。

在朋友家的客厅遇见并采访青的。整个过程中,他抱着一把吉他,语气平和,时不时的滑一下琴弦。

在加拿大大学毕业之后,回国折腾了一大圈的青,此时刚刚回来。

在成为很酷的现在之前,青经历了好多尴尬的事情。什么在大堂里迎了一天的客后回家发现牙上挂着一截韭菜啦。又比如在闹市区里搬鱼缸碰见西装革履的高中同学啦。

今天已经很酷的青提起这些难忘的经历的时候,也不禁和我一起开怀大笑。

所以青年纪不大,经历不少。在加拿大和中国之间往返,寻找自己事业的方向。
 
开启青的往事

 

为什么最初想着来加拿大读本科?

因为便宜。

当时玩的比较好的一个朋友说加拿大留学便宜。然后我搜了他说的大学,感觉还不错。就申请了。但是现在觉得当时好像是被(中介)坑了,因为没有申到很好的专业。大二的时候自己就申请转到sociology(社会科学)了。

大学在的地方是个小城市(加拿大农村特别的多),一开始觉得很不咋地。当初就应该去大城市读书,因为我比较喜欢大城市。

大学也就这样呗。大一的时候啥都没干,大二以玩为主。大三的时候才开始觉得适应了一点。(为什么会觉得就这样了哪?)主要是一开始的时候觉得留学生活和我想得不一样。这个地方上学,生活比较单一。当时学的东西到现在也都快忘完了。即使参加了社团也不太能融入,因为他们玩的(音乐)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后悔出国吗?

不后悔。我这不就又回来了嘛。还是觉得这四年自己成长锻炼了很多。

建议别人出国吗?

要看人。

如果青春期出来要小心。因为自身就很叛逆,又很容易在留学的过程中遇到挫折。父母不在身边,一旦挫折没有处理好,那这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出国的早晚也因人而异,要看个人和家庭。太早出来的话归属感在国外,对中国的文化就会生疏很多。出来太晚的话,又觉得不会那么深入了解西方社会。可能高中出来比较好?也看个人吧。

但是,如果你是死宅的人,出来也是在宿舍里宅着。那出不出国没啥区别。

这就别出来了。
 
640-86.jpeg

 
聊聊回国的经历吧,怎么最初想着回国哪?

毕业之后有点颓,我就被家里人叫回去了。

本来也就准备回去呆一两个月再回来的。谁知道这时候在加拿大的女朋友和我分手了。

所以我就在国内呆的久了一点。

刚回去的时候不知道在干嘛,就觉得应该找点事儿干。本来是想和朋友们一起做点事情的,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搞不起来。那个时候正好有朋友推荐去老西方教英语,闲着也是闲着,我就去了。

当时的那个校长特别喜欢讲段子,所以在面试试讲的时候,我就从头到尾讲段子。他特别喜欢。于是很快我就开始上课了。那段备课的日子特别有意思,准备段子的过程很多,蛮辛苦的。每天备课到清晨3、4点,早上8点再去上课。

但是后来换了个搞学术的校长,不喜欢段子。他要求我们带学生做作业,给学生大纲背单词。我觉得那样学出来的英文不能融入西方的社会的。意见不同,就不做离开了。去了米国潮店做店员。

做店员的经历也特别好玩。首先我特别喜欢这个牌子,价格适中,剪裁合体,店员们长得还都特别好看。其次哪,工作后觉得工作氛围蛮好的:里面做的大部分都是留学生,没有业绩的压力,周末还有大PARTY。所以做的特别开心,还顺手帮着创立了这个品牌的区域公众号。

但是没办法啊,最后还是要回加拿大啊。所以上最后一天班的时候我很难过。

其实那段时间同时做了很多东西,但都没坚持下来。

想开米线店,但是实在太不熟悉餐饮行业,没敢弄。做留学机构,觉得前期铺垫太大,也没做。找了个加拿大回去的朋友说大家做餐馆,试菜试了两个多月,然后这位朋友结婚去了,把我撂这儿。也考虑过加盟店。还正在联系哪,我们这个城市就有人开了同品牌的店。跑去一看,没客人。所以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反正那段日子不太好过。迷茫的时候,晚上回家前会去楼底下的酒吧放松一下。

去的频繁了,就和里面的工作人员聊熟了。聊天聊地的,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创业的想法。
 
聊着聊着,一起玩了起来。

一起玩着玩着,就莫名其妙的和他们开了一个酒吧。

生意居然还不错。

(现在,青和他的小伙伴们还在运营着这家慢摇酒吧)

 
关于未来

感觉在国内的时候我人更开朗点,因为会更容易讲段子,更放得开。

虽然我英文可以,但还是不熟悉这边的文化。打个比方,你和老外讲周杰伦,ta听得懂但是不能体会周杰伦的段子。

而且这次回加拿大我特别的不适应。这里生活太慢了。

但是我还是想趁这次回来从事一下金融行业。一边累积工作经验,一边看看有没有新的思路,有意思的创业的点。

但是大方向上,最后我是一定要回国的。

父母在那边,他们不会来加拿大。两个国家来回跑了这么多次,我也觉得自己更适应国内。在国内想法更多,资源和条件可以更让我做到我想做的。

嗨,谁知道那?看看吧。

我特别喜欢Eddie Huang(美国华裔厨师),他就是自己有show,自己出书,自己做餐饮。我想做成他那样,通过运营已有的品牌效应,用一个产品带动另一个产品,形成一个综合的商业体系。

最后一个问题,对于想出国的和想回国的的人,有什么可以说的?

这没啥可说的。我自己个儿都还没搞清楚自己想在哪儿哪。

如果你过于内向就别出来,因为你感受不到这边有啥氛围。还有就是,别太小过来!

青的海归经历算是比较典型的吧。什么都试一遍,什么都做一通,而最后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就的是最初自己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地方。

小白在采访青前对摇滚青年都有点发怵。

首先我不酷。其次电视里的摇滚青年大多都有一种生人勿近的态度。但是青的采访异常的顺利,他很友善的和我敞开心扉,态度谦卑,还有趣。佛系的不得了。

佛系不代表没有态度。听青聊他的折腾们,无不在告诉我他对内心的坚持:只要是感兴趣的事情,二话不说,就是去干。

这就是摇滚的态度吧。不是为了叛逆而叛逆;正视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付出行动。

对了,青最后也如愿以偿地找到了份和金融相关的职业,换个领域继续他的摇滚折腾。

既然人生那么长,不如趁年轻的时候多折腾一点吧。毕竟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在下一个人生的路口,会遇见什么人,会成就什么事儿。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阿甘正传



作者简介:方小柏

资深留学人,爱好写作,关注身边人的故事。创办公众号Hawpie,记录留学人经历的小失败、小确幸、小失望和小成功。喜欢出去乱晃悠,所以写游记。痛恨对大众不负责的金融谣言,所以写金融科普文。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一枚还没撞南墙也没回头的创业人。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