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乐享奖学金文章 《初到加拿大——关于宗教信仰》

一.楔子

初到加拿大,我相信很多中国留学生都被问过这么一类问题:“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教么?/你有信仰么?”我记得我第一次被在加拿大的姨妈问到时,摸不着头脑,目光呆滞,疑惑不解,只得小心翼翼回答“No”。然后,没有然后,我就被每周带去Church和团契了。

姨妈的一家人是十几年前技术移民盛行时期的加拿大移民,他们在国内时便受洗成为基督教徒,来加之后便持续学习并参加教堂的活动。教堂活动很多,我得以了解到的就有:崇拜、儿童主日学、唱诗、团契、查经等等。

作为长在红旗下第一批入少先队第一批入共青团第一批推荐入党的孩子,我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让我从小对于宗教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嘛。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全球化的“平”的世界,了解本民族文明跟世界其他文明是必要的,特别是作为国际留学生。融入当地文化,了解当地生活,怎么能不学习其文明?而西方文明将其源头归于“二希”——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而希伯来文明即基督教文明。这一次的契机,让我有机会接触体验这一项新的事物,所以我便秉着学习与尊重的心态参加了一些基督教教会的活动,增广见闻。

二.实战

1.“实战”是实际学习

学习第一步,就是读圣经。木心先生曾盛赞圣经的艺术性,我粗粗看过一些篇章,也觉得的确如此。不管英文还是中文,不管是历史场景、人物刻画,圣经的用词用句都做到了平实但瑰丽,直白但壮阔,朴素但生动,十分高超。我每周去一次查经班,由一名研究圣经十分深入的博士带领阅读圣经,逐词逐句,追溯其拉丁文原词词义等,以达到对于其精神的更准确理解。

学习第二步,就是go to church。基督教的教堂很朴素,不比天主教的华丽壮观。他们相信,church指的是信徒们聚集在一起这种形式,而不是具体哪个建筑。于是我也在周日唱诗、听牧师讲经、祈祷。吾观之:其形式,则庄严肃穆;其气氛,则温和平静。宗教对于人精神的引导作用可见一斑。

学习第三步,是加入小团体活动。四五岁的小表妹周日在教堂去的是主日学,一群小朋友听故事唱歌跳舞做游戏,当然主题围绕的是圣经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十几岁的大表妹去的是Youth Group,一群teenager学习圣经讨论思想看法。每周成年人也有团契,读圣经,谈体会,诉说自己的家事,互相帮助开解与祝福。我有时去小宝宝们的主日学,有时去青少年的小组,有时去团契,有时去礼拜,每一种活动都去观察体会,也学习到许多。

2.“实战”是思想交锋

当原有思想思维思路遇到新的思想思维思路时,“战”不可免。

我的第一“战”便是在Youth Group(青少年组)里遇到的。Youth组主讲人是一位加拿大的医生Henry,每周一个主题,带领读圣经,解释,并讨论其包含的思想。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结合科学研究成果等资料,证实圣经的真实性和正确性。Henry斯文亲切,宣讲内容翔实,不仅情感渲染强,还令人感到信而有征。

那一讲是关于上帝造人,Henry举出进化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漏洞,来侧面证明上帝造人的正确性。比如,猿进化为人之间的过渡类始祖不可考,发现的化石不论是形状还是复原手段都不可信;比如,我们这几千年时光中,没有人发现鱼成为爬行动物,或者卵生动物进化为哺乳动物的记载。我于是举手反驳,认为即使进化论有所漏洞,但这不能作为直接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据。然后我反问,亚当夏娃是白种人,如何现在地球上还有黄种人黑种人等等不管肤色还是样貌差异如此大的族群划分呢?Henry则回答我,基因的表达有选择性,比如染色体携带所有决定肤色的基因,白人的孩子基因表达不同,所以产生肤色不同。

之后的几次,我都提出了一些疑问,辩论是良性的,但是互相都没有被说服。

三.收获

  1. 分享

“分享”这个概念在基督教文化中体现很多。我第一次去教堂,恰逢当月第一个周日,教会的兄弟姐妹(基督教信徒互称“兄弟姐妹”,而非“李主任,王行长”)每家自带一道菜,祈祷崇拜之后一起分享午餐。不止是食物的分享,对于信念、心情、家事等等,基督教徒们也都会分享讨论,然后互相鼓励,之后祷告。(我的小表妹,挂在嘴上的话之一也是“Sharing is Caring.”)大家更看淡互相的利益相关,更单纯的因为信仰而帮助别人。比如有一个女生生孩子坐月子无人照顾,于是教会自发组织起了很多有经验的大姐,轮流看顾大人和小孩,送汤送水,尽心尽责。

抛开宗教因素,分享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分享,是信息交流,是资源共享,是“一人技短两人技长”。一个人的经历经验毕竟有限,但是得到了其他人的分享,相当于增加了生命的宽度与深度。而乐于分享的人,他/她的眼界心胸会更广,也必会收获到友情与帮助。

  1. 不焦虑

宗教,如基督教,都有平和以及稳定人心的力量。基督教徒遇事,不管大事小事的处理,最终都要归结于祷告。将自己的能够做的做完,余下便是交托于上帝之手,告诉自己不再焦虑,不再着急,因为已经尽了所能了。

每个人在生活学习中都有种种困难种种不如意,处理得当要靠能力,也要靠心态。焦虑急躁不仅于事无补,更会衍生不好的后果,比如影响健康,比如失去理智等等。“尽人事,听天命”,做到自己的最好的,超出自己控制的放宽心才是。

另外,焦虑的另一个源头是“嫉妒”。乐于分享,安于己身,不盲目攀比,便少焦虑,得喜乐。

四.思考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其思想受方方面面复杂因素影响,比如家庭社会等等,所以对于人生对于价值的衡量不同,信仰不同,亦即世界观不同。

来到加拿大后,我虽然喜欢基督教、圣经的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却还是无法将其转为我的信仰,于是半年之后我便不再继续参加教会活动了。姨妈也尊重了我的选择,因为我是认真学习认真思考后做出的。

现在再有人问我:“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教么?/你有信仰么?”我的回答如下: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我受沿袭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市井世俗文化的影响。儒释道的综合,加上朴素的唯物主义,便支撑我所认为的世界。我所认识的世界里,的确可能会有一种冥冥的主宰的力量,不因人力而改变,神秘莫测,即使最敏锐的科学家与最虔诚的教徒也无法捕捉与描述。有人称“命运”,有人称“上帝”,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绝对不是物化的绝对的唯一的或者人自己所造的形象。

所以,我没有religion,但是一样是友善爱分享的好孩子呀。“

p.s.以上纯属作者个人观点,本人对于他人的宗教信仰尊重且理解,对于我的观点有不认同的请也尊重理解。

2 个评论

"我所认识的世界里,的确可能会有一种冥冥的主宰的力量,不因人力而改变,神秘莫测,即使最敏锐的科学家与最虔诚的教徒也无法捕捉与描述。有人称“命运”,有人称“上帝”,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绝对不是物化的绝对的唯一的或者人自己所造的形象"。深以为然
感谢题主分享,信仰的形成不是一两天,我刚来加拿大的时候,也去教会参加过一系列的活动,但始终无法说服自己信上帝造人……

后来,我看过一些佛学的书,佛学文化里的一些精髓也很深奥,更符合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觉得这些文化里都有很多东西打动我,保持开放的心态,信仰路上继续摸索……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