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狗血地谈艺术——评祺四《八卦艺术史》

我怕给生人写书评。怕批人太厉害,伤了人家的心。都在江湖上混,曾经拔过刀,将来就不好相见。但有些事情不拔刀,那是乡愿。如果有人误读孔子或者杜甫,刀就不能不拔。如果只是误读了张三李四,我只管走我的路。
  
八卦.png


  我更怕给熟人写书评。怕人家写得不好,那就没法评。说违心的话吧,不自在。直说吧,如果对方像我这么小心眼,就没法再一起玩耍了。所以有人找我写书评,能拒则拒。
  
  我跟祺四不算熟。认识前读过她几篇文章,觉得颇为流畅。她邀请我给《八卦艺术史》写书评,我答应了。但当时还没见稿,对于是否全书都流畅可读,我是有疑问的。因为我自己的第一本书就是按编辑要求,东拼西凑的,我至今羞于提那本书的名字。我听到《八卦艺术史》是约稿,也有这个怀疑,但没敢直接问。因为当时坐在一起吃饭,要问也得找个对方不能随手操起盘子盖你脸上的时候才能问。后来我看到书稿,释然了:没有问题,我可以说实话了。
  
  我不懂艺术史,只能从文笔方面聊聊。本书的文笔,四个字:流畅亲近。
  
  古代的说书人,今天的脱口秀,都是这类风格。前者比如单田芳的评书,后者比如高晓松的视频。这和古代的文章是两码事。区别如下:
  
  A:这本书的文笔,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流畅、亲近。#加上顿号是五个字符#
  
  B:此书流畅亲近。
  
  A是说书,B是书。如果你生在古代,写书就得照B来。因为一张纸好贵的。但你生在今天,写书就最好照A来,因为三个原因:第一,不用担心费纸费墨,用的是电脑。第二,今天人看书都快,一秒钟几十个字,甚至边听音乐边玩电脑边看书,写成B那样,读者得把速度降下来才能读懂,会不适应。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稿费按字数算钱。
  
  我本人一直为这个问题苦恼:一旦我的文章写成B,阅读量就大跌;写成A,阅读量就回涨。所以我不得不做一个A和B的折中。这样就很骑墙。但祺四,显然比我豪放得多,她才不管那些乱七八糟,她只信奉一点:老子有话就说出来!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自称老子,但显然我不能代她拟成“老娘”,因为人家一点都不老。但她的口吻实在是一种风风火火的态度,不藏着掖着,不拐弯抹角,于是,《八卦艺术史》就呈现出这样的面貌:是一个粗犷的女汉子坐在你旁边大侃狗血八卦,而不是一个板正的老学究站在讲台上写满一黑板的公式。
  
  祺四书里,敢这样率性地写:“西顿斯当时激动得鼻涕泡都快出来了……一上台就吓pee了。”(P60)而我的书里,“屌丝”都会被编辑和谐掉。祺四书里只是把“绿茶婊”改成“绿茶妹”。这种表达,虽然不规范,但有一种一把拉过你的袖子在身边扯的感觉。看到这样的句子,你会立刻觉得作者是个活蹦乱跳的人,不是道貌岸然的面瘫君。
  
  如果让我挑刺,也是有的。比如祺四说茜茜的腰围,“到死都控制在一尺三到一尺五”(P12)。我不太清楚这是根据茜茜体重不过百的估计,还是英寸的换算。如果是后者,那我实在得赞叹祺四言必有据。如果是前者,就容易给人落下粗疏的口实:万一茜茜是矮呢,万一茜茜是平胸呢?我实在不是有意这么恶毒,都是被《八卦艺术史》带的。另外比如,“她在同意与弗朗茨同房后,没过多久就生下了最后一个女儿玛丽•瓦莱瑞”(P16),单看这句话不看前后文,是充满遐想和寓意的。
  
  读这本书无需对艺术史有太多的功底,只需带着一颗强烈的八卦的心,带着对狗血故事的好奇,就够了。陈丹青说,他读经典名著还没看美剧来得过瘾。如果你花在读《安娜•卡列尼娜》上的时间超过看《纸牌屋》,你最好读贡布里希。如果你是反过来,那你最好买一本贡布里希的书放在书架上,等客人来访时抽到书桌上翻开并折上两页。客人一走你还是看《八卦艺术史》比较好。
  
  如果你跟客人聊,应该聊《八卦艺术史》,而绝对不能聊贡布里希。理由很简单,装逼要适度。适度的装逼容易得到他人的仰视和尊敬,而只消稍微过度一点,就会招致嫉恨与反感。一旦你聊贡布里希,客人会觉得你是在鄙视他偏狭的见闻而感觉受到了侮辱。但如果你聊《八卦艺术史》,客人会津津有味地听下去,并为自己也能和人谈论艺术而深感慰藉。你尤其要学会书中“#……#”部分的话,这是让你和客人一顿饭吃得开开心心的精髓所在。
  
  我写过三本书,加起来都没祺四这本《八卦艺术史》卖得好。这是一个沉痛的领悟。用祺四的话说,#总之就是说哭一片#,#人生如戏,你们只不过没她演得好罢#。

来源:豆瓣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