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屠刀的,只能是子弹:我们不需要知道他是怎么坏的,只需要知道他是怎么痛苦死掉的就可以了

24日,日本知名网络博主、网络犯罪专家Kenichiro Okamoto在福冈举办一场教其他博主如何与网友互动 ,如何应对网络喷子的讲座时,被曾多次骚扰他的42岁网络喷子Hidemitsu Matsumoto杀害在洗手间,脖子和胸部被刺数刀。
 
464.jpg

按有些人的逻辑,全日本1.27亿人口,网络喷子一样多如牛毛,最后死的却是Kenichiro Okamoto,那肯定是他有问题了。照着这个逻辑下去,就会发现,Okamoto的把喷子称为“低智商先生”(Mr. Low I.Q.),他不尊重对方,刺激了对方本就脆弱的自尊心。

米脂案发生后,媒体报道凶手几年前读书的时候,同学看不起他,对他心理伤害很大,他平时玩游戏就喜欢到学校杀人,可见伤害之深,他平时很和气,去学校砍学生就是为了报复。这样一来,凶手的暴行就显得不是那么不可理喻了。

昨天上海的悲剧发生以后,又有不少人跳出来说,一张蓝底黑字的公告、异口同声的谴责、全微博的鲜花和蜡烛就让事情过去了,为什么媒体不去深度挖掘犯罪背后的动机和导致犯罪发生的社会机制?

有些人趁机跳出来说,谁让你们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有钱人就是该死。这位据说正在找关系办理上海落户手续。
 
67b665b1ly1fss0jxlj6dj20d507941p.jpg
67b665b1ly1fss0kqchfcj20dz0e377o.jpg

在任何社会,任何情况下,幼儿园、小学都是整个社会最要害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任何向孩子挥刀的暴徒,就是为了报复社会,是全社会的敌人。

社会是什么?社会是你我,是除了暴徒之外的我们每一个人。
 
67b665b1ly1fsrtotf114j20go0b44c5.jpg

要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吗?要讲述作案动机吗?要听他们的人生经历吗?

2010年3月到5月,曾连续发生6起到幼儿园和小学砍杀孩子的事件。第一起凶案发生在福建省南平县中心小学,凶手在55秒内捅了13名小学生,造成8人死亡,5人受伤。凶手郑民生,男,42岁,原本是个医生,婚姻不顺,性格孤僻,因为和同事关系处理不好,想辞职去泉州当医生,没有去成以后,自己开诊所也未能成功,最后向孩子挥刀。

第二起,4月12日,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杨家钦用菜刀连砍7人,造成一名8岁男孩和一名80岁老妇死亡。杨家钦曾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几年前患上精神病,平时并没见有什么暴力行为。案发三天前,杨曾因一些纠纷用刀将邻居杨某的头砍伤,当地边防派出所曾出警处理。

第三起,4月28日,广东雷州,陈康炳混入广东省湛江雷州雷城第一小学,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一名为保护学生而与歹徒搏斗的老师。

第四起,4月29日,江苏泰兴,徐玉元在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徐曾在当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后被辞退失业,参加过传销活动。他交代自己砍人就是为了报复社会,去幼儿园砍人之前,给女儿打电话让其照顾好妈妈,在庭审中提前就准备好了悔过书,说自己一时冲动,希望从轻发落,否则家里老人会白发人送黑发人。

第五起,4月30日,山东潍坊,王永来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

第六起,5月12日,陕西南郑,吴焕明持刀至村幼儿园砍人,致使7名儿童和2名成年人死亡,另有11名学生受伤。

而他们所有作案的理由,比如工作不顺利、遭受过校园暴力,和他人关系紧张,婚姻不顺遂等等,不是其他万亿人正在经历的、遭受的?谁的人生没有挫折?

问题的根源从来不是他们遇到了什么事,而是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事。他们和那些没有做出暴行的人唯一的差别就是,他们有人格障碍。

这些人都属于边缘性人格,身份认同弥散,在应激条件下极度冲动而无法自控,通常将自己的遭遇归罪于他人,对外界投射出强烈的愤怒。而且每人的刺激源都不一样,有些人仅仅因为一个眼神而拔刀杀人——“你瞅啥?”

犯罪心理学家讲,遇到边缘性人格的人,避免和他们冲突的唯一方法,就是顺从,不要激怒他们,然后远离他们。

杀害Kenichiro Okamoto的喷子曾经换过270个网名,一天骚扰七次,表现出典型的边缘人格和偏执人格障碍的特征。
 
67b665b1ly1fsrtpdqmbyj20go0b4k4z.jpg

有没有能避免被害的方法?有的。

一是在被骚扰时报警,警方对Hidemitsu Matsumoto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发现他是典型的边缘人格障碍,就把Hidemitsu Matsumoto提前关押起来或监控起来,同时对他进行心理治疗,限制他与被害者接触;二是在发现自己被盯上以后,注销一切网络账号,从网上销声匿迹,并且搬家换地方不要让对方找到。

这样,或许就安全了。能做到吗?按第一条做,会被骂法西斯。如果按第二条做,日子也别过了。

以前的媒体报道被广泛反对的核心问题,是媒体在缺乏专业知识支撑下的错误归因。他们通常会报导凶手们的作案动机,又努力从凶手的过往生活轨迹中寻找蛛丝马迹以验证他们的动机,而所有的动机归根结底一句话,都是社会的错。

心理学研究刺激与反应。所有反社会犯罪,主要原因都是内因。

昨天还有人说,不去探寻制度改良的机制,无视这些暴徒的遭遇,是对和他处境相似、却选择了默默隐忍人的无视。这种话简直就是笑话了。

社会当然需要不断改良,但绝不能是因为被屠刀恐嚇。如果所谓推动制度改良的原因是这些暴徒向孩子挥刀,就等于是认同这些凶手的逻辑。这,才是对那些顶着生活压力依然勤勉工作努力生活的人们的背叛。

应对屠刀的,只能是子弹。
 
67b665b1ly1fss1m0cy0vj20j60pk1kx.jpg

 
 
来源:微博@我不是谦哥儿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